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33节
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
&esp;&esp;回宫之后,朱雄英和陈景恪先是商量了一下民爵的事情。

&esp;&esp;两人都觉得,这东西就是个荣誉称号没必要搞的太复杂,最终确定为三等。

&esp;&esp;第三等为科士,就是在理科有较深研究,又获得一定成就的人。

&esp;&esp;第二等为专士,在某一个方向,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。

&esp;&esp;第一等为院士,在科学领域拥有巨大贡献,一代宗师般的巨匠。

&esp;&esp;三等民爵,福利待遇对应的是功勋九转的上中下三等。

&esp;&esp;只不过,功勋九转可以代降继承,民爵只能本人拥有不可传承给他人。

&esp;&esp;之后两人就拿着这套标准找到老朱和朱标商议,两人都一致赞同。

&esp;&esp;不过在推广上产生了一点分歧,朱元璋认为应该立即推行,朱标则认为应当缓行。

&esp;&esp;“那种肥料到底如何,还需要进一步验证,拿到更多数据才能好说服大家。”

&esp;&esp;“况且工匠地位低下,这是几千年的习俗,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。”

&esp;&esp;“我们强行设立民爵,很容易起到反效果。”

&esp;&esp;“我以为不妨先放出风声,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,然后再引导舆论。”

&esp;&esp;“等时机成熟了,朝廷再顺水推舟拿出民爵之法,阻力会小很多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,他的主意确实更加稳妥。

&esp;&esp;陈景恪也赞同的道:“现在理科还处在萌芽状态,真正要迎来大爆发,还需要一段时间酝酿。”

&esp;&esp;“民爵的事情倒也不急于一时。”

&esp;&esp;“不妨按照太上皇的意见,等新式肥料的效果进一步证实,再顺势设立民爵。”

&esp;&esp;“有粮食增产的功绩在,就算在顽固的人,也不敢阻挠此策。”

&esp;&esp;老朱见他都同意了,也不再说什么。

&esp;&esp;于是这件事情就此确定。

&esp;&esp;接下来他们讨论了另外一件事情,惩奸除恶。

&esp;&esp;老朱杀气腾腾的道:“必须重拳出击,尽快将这股歪风邪气制住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此才能腾出手来,建设景恪所说的产业链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也恶狠狠的道:“本来我还想给他们几个月时间自我整改,现在没必要了。”

&esp;&esp;“明日早朝我就宣布此事。”

&esp;&esp;第551章 无题

&esp;&esp;惩奸除恶计划,自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。

&esp;&esp;首先要私下和重臣协商,让他们做好准备,然后才能对外公布。

&esp;&esp;接下来两天,朱雄英和陈景恪一起召见了各要员,同时也给各封疆大吏去了公函。

&esp;&esp;对于这么大的行动,一开始大家自然是下意识的反对。

&esp;&esp;这倒是也能理解,如此大规模针对社会风气的行动,不符合几千年来的治国理念。

&esp;&esp;大家也担心,这么做会造成很多冤假错案,乃至引起民变。

&esp;&esp;况且,这也不算是啥光荣的事儿。

&esp;&esp;哪个朝代要是发生类似的事情,遮掩还来不及,哪会大张旗鼓的搞什么专项行动。

&esp;&esp;那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吗?

&esp;&esp;总之,大家反对的理由很多,而且还都说的过去。

&esp;&esp;如果换成别的朝代别的统治者,或许就打消这个念头了。

&esp;&esp;但现在他们面对的是朱雄英和陈景恪。

&esp;&esp;陈景恪没有用大道理去游说,而是拿出了一系列的详细数据。

&esp;&esp;犯罪频率增加了多少,给百姓带来了多大的伤害,给朝廷带来了多大的管理成本,造成了多大的经济损失。

&esp;&esp;这些数据是锦衣卫、金钞局和大理寺联合统计的,非常的权威。

&esp;&esp;同时还有三部门给出了预测,如果朝廷不出重拳,会带来多大的恶果。

&esp;&esp;这个预测不是什么,道德败坏之类的套话,同样是一系列的数据。

&esp;&esp;数据是最能说服人的,看到这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数字,就算是再保守的人都沉默了。

&esp;&esp;再加上内阁、大都督府,以及幕后的那些大佬都已经点头,一众重臣也只能同意了这项行动。

&esp;&esp;这些人无不是一派领袖,能影响大半个朝堂的人。

&esp;&esp;当大家统一了意见,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