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3节

&esp;&esp;说到这里,陈景恪话锋一转,道:

&esp;&esp;“但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了治心,无为而治只是不过多骚扰百姓,而不是什么都不做。”

&esp;&esp;“朝廷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礼法制度,树立一些标杆,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,引导人们向善。”

&esp;&esp;“没有正确的引导,社会风气就会腐化……”

&esp;&esp;看看前世的西方国家就知道了。

&esp;&esp;他们只治事而不治心。

&esp;&esp;所以他们率先实现了现代化,也率先开始妖魔化。

&esp;&esp;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。

&esp;&esp;做事和做人都要重视起来,至少也要做成一样。

&esp;&esp;只不过当时那些人,是用这个理论来批评中国的。

&esp;&esp;认为中国事儿做不好,人也没教好。

&esp;&esp;然后西方某某国家做的多好多好。

&esp;&esp;总之老公知言论了。

&esp;&esp;抛开立场问题,只看这个理论本身,其实是很有道理的。

&esp;&esp;一个现代国家,治心和治事都得做好,有一点做的不好都会出问题。

&esp;&esp;作为穿越者,陈景恪自然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。

&esp;&esp;在向治事转变的时候,也不能将治心给抛下。

&esp;&esp;话题说到这里,他终于说出了最终的结论:

&esp;&esp;“治事当有为,治心需无为。”

&esp;&esp;第492章 无题

&esp;&esp;终于将想要表达的意思,完整的传授给众人,陈景恪长吁口气。

&esp;&esp;这一群‘学生’则还在奋笔疾书,将他的话给记录下来。

&esp;&esp;等了好一会儿,见大多数人都放下了笔,他才说道:

&esp;&esp;“每人写一篇策论,交给周报的方总编,到时会择优刊登。”

&esp;&esp;七学士对此倒无所谓,他们已经开始思考,此事到底要如何展开,又会对官场带来怎么样的改变。

&esp;&esp;关键是,如何减小乃至消弭因为此事所带来的震荡。

&esp;&esp;内阁行走们就不同了,一个个都兴奋起来。

&esp;&esp;表面看这是让大家写策论,实则是一次考察。

&esp;&esp;谁的策论写的好,对此事的理解更深,谁就有机会优先获得出仕的机会。

&esp;&esp;陈景恪的性格他们也了解,但凡是这种大变革,都会很谨慎。

&esp;&esp;先在局部做试点,一边磨合一边培养人才。

&esp;&esp;等新制度磨合好了,人才也培养的差不多了,到时候再全国推行。

&esp;&esp;这次的官制变革,大概率也是如此。

&esp;&esp;现在他们要抢的就是这个机会。

&esp;&esp;之前去沧海省、淡马锡等改革试点工作的内阁行走,基本都得到了升迁。

&esp;&esp;很多调任其他地方,都是连升几级,很是让他们眼红。

&esp;&esp;现在又有这样的好机会,他们自然要争取。

&esp;&esp;他们之所以着急外放,也是因为升迁规则调整了。

&esp;&esp;现在的大明,可没有翰林院养望的规矩。

&esp;&esp;在内阁行走的位置上干的再好,一辈子也就是个七品的小官。

&esp;&esp;只有去基层历练干出成绩,才有往上爬的机会。

&esp;&esp;所以最好先在内阁历练两三年增长见闻,最好能和皇帝混个脸熟,然后赶紧外放。

&esp;&esp;多耽搁一年,在将来的竞争中就少一分优势。

&esp;&esp;那么去哪里历练就变得很重要了。

&esp;&esp;被发配一样的弄到犄角旮旯,仕途就算是看到头了。

&esp;&esp;去革新试点就是最好的选择。

&esp;&esp;这些位置万众瞩目,干出一分成绩,能当十分来用。

&esp;&esp;关键是,如果能帮助皇帝完成新政试运行,那就是简在帝心,必然会高升的。

&esp;&esp;杨士奇默默地收起笔记,跟在众人后面走出了会议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