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dt css="rd">
&esp;&esp;啧,那感觉别提了,想想都觉得爽。
&esp;&esp;最终曲阜孔家四百八十三口尽皆被杀,真正做到了鸡犬不留。
&esp;&esp;曲阜百姓早就被阻隔开来,无法靠近孔家。
&esp;&esp;但他们是最关注这件事情的群体,每日都有无数人来周围打探情况。
&esp;&esp;朝廷派军队包围孔府,他们自然知道。
&esp;&esp;打探的人就更多了。
&esp;&esp;当枪声响起,就算反应再迟钝的人,都知道发生了什么。
&esp;&esp;欢呼声传出数里远。
&esp;&esp;百姓们奔走相告,将消息告诉更多的人。
&esp;&esp;很快整个曲阜就都知道了此事。
&esp;&esp;笼罩在曲阜百姓头顶上千年的乌云,终于被吹散。
&esp;&esp;百姓们敲锣打鼓者有之,燃放烟花爆竹者有之,载歌载舞者有之,上坟告祭亡灵者有之。
&esp;&esp;皇宫,看着朱桂和王政递上来的奏疏,陈景恪心情无比沉重。
&esp;&esp;不是为了孔家,而是为那两万多读书人。
&esp;&esp;那可是两万多人啊。
&esp;&esp;关键还是善后,不是说把人杀了就完了,后面那两万多个家庭也会受到牵连。
&esp;&esp;果不其然,老朱看完奏疏立即就对此事做出了安排:
&esp;&esp;“这两万人的家人全部迁离本土,一部安置在国内他处,一部分迁徙到各藩属国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默默点头,这其实是最好的办法。
&esp;&esp;一般的读书人背后,都有一个不错的家庭。
&esp;&esp;在本地,这个家庭往往具有普遍影响力。
&esp;&esp;十里八村的乡邻,都会受到这家人的影响,士绅阶层就是这么来的。
&esp;&esp;如果这家人对朝廷心有怨言,暗地里使绊子阻挠新法施行,是很容易的事情。
&esp;&esp;而且人家还能做的不留一点把柄。
&esp;&esp;就算最后将这家人揪出来处置了,浪费的也是朝廷的时间。
&esp;&esp;将他们从本乡本土迁走,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,就没有办法对周围施加影响力了。
&esp;&esp;他们反而要想办法讨好当地官吏,主动融入当地。
&esp;&esp;这两万多户人家,说多不多说少不少。
&esp;&esp;可对大明来说,想对他们进行迁徙,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。
&esp;&esp;对于迁徙人口这事儿,大明可太熟悉了。
&esp;&esp;从最初为了打散宗族,到后续封国建立,人口调整就没有停过。
&esp;&esp;上上下下的官吏,对于如何安全有效快捷的迁徙人口,那都是门清的。
&esp;&esp;更何况,那十来个藩属国可都在期盼着人口呢。
&esp;&esp;只要朝廷放话,他们秒秒钟就能把这些人口给消化。
&esp;&esp;所以,重新安置那两万多人背后的家庭,反而是最简单的。
&esp;&esp;真正麻烦的,是天下人的反应。
&esp;&esp;想到这里,陈景恪叹道:“恐怕,天下要乱一些时日了啊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毫不在乎的道:“乱也只是读书人乱一乱,波及不到百姓的。”
&esp;&esp;“百姓不乱,造成的损害就微乎其微了。”
&esp;&esp;老朱则不屑的道:“两万多人被屠戮,一个反抗的都没有,这就是那些读书人。”
&esp;&esp;“他们就算乱,又能掀的起多大的风浪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摇摇头,没有再说什么。
&esp;&esp;他知道两人说的有道理,这次的事件,对百姓的影响其实是最小的。
&esp;&esp;只要百姓不动,就算上面的人狗脑子打出来,那也是可控的。
&esp;&esp;相比起那些可以预见的骚乱,他觉得还是多关注一下朱桂比较好。
&esp;&esp;这货确实是个活畜生,必须要用链子给他锁好了。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&esp;&esp;曲阜发生的事情传出后,果然天下盈沸。
&esp;&esp;无数读书人为之哀嚎恸哭。